最近,不少人为释永信惋惜。的确,释永信主事的这三十多年是少林寺发展最辉煌的时期。
北魏太和十九年(495年),孝文帝为安顿印度僧人跋陀,在嵩山敕建少林寺。唐初,少林寺十三棍僧助唐有功,受到唐太宗的封赏,赐田千顷,从此,少林寺名扬天下。至唐宋年间,少林寺拥有土地14000多亩,寺基540亩,楼台殿阁5000余间,僧徒达2000多人。
此后,少林寺经历了四次大的劫难。
第一次是南北朝时期,北周武帝宇文邕的灭佛运动。当时寺庙众多,大量僧徒侵占农田,顶峰时期,佛教人数高达两百万,寺庙三万余所,占到了当时北魏人口的很大一部分。宇文邕顶住各方压力,在全国开展了灭佛运动。少林寺自然在劫难逃。
第二次是隋朝大业十四年(公元618年)的大火。隋末天下大乱,少林寺被山贼所劫持,在与僧徒的争斗中,贼人放火烧了少林寺。
第三次就是唐武宗毁佛。唐代后期,由于佛教寺院经济过分扩张,损害了国库收入,会昌五年(845年),武宗下令清查天下寺院及僧侣人数。大量拆毁寺院,拆下来的寺院材料用来修缮政府廨驿,金银佛像上交国库,铁像用来铸造农器,铜像及钟、磬用来铸钱。没收寺产良田及奴婢十五万人。迫令二十六万多僧尼还俗。少林寺不可避免被波及。
第四次也是最惨的一次,就是冯玉祥的部下焚烧少林寺。民国十七年(公元1928年),建国军樊钟秀乘冯玉祥的国民军后方空虚,夺占了巩县及偃师县,但不久被冯部将领石友三夺回。樊钟秀南撤登封,其司令部设在少林寺内,少林寺僧帮助樊狙击石友三,终不敌而溃,石友三追至少林寺,遂报复纵火焚法堂。第二天,驻防登封的国民军冯玉祥部旅长苏启明,命军士抬煤油到寺中,将天王殿、大雄殿、紧那罗殿、六祖殿、阎王殿、龙王殿、钟鼓楼、香积厨、库房、东西禅堂、御座房等处,尽付一炬,至此,千载少林寺之精华,尽遭火龙浩劫。
其实少林寺最低谷时期是在1950年后,因为土地改革,少林寺失去大量庙产,僧人被迫还俗。到1958年,少林寺仅剩下12名僧人,宗教活动基本停滞。“文革”时期,少林寺被红卫兵冲击,佛像、经书、碑刻遭毁,僧人被批斗。寺内建筑(如千佛殿、钟鼓楼)被改为学校或仓库,武僧传统几近断绝。
1982年,电影《少林寺》的上演,引发了全球关注。1983年,国务院将少林寺列为全国重点寺院,政府拨款修复建筑。
少林寺真正的复兴,是从1986年,释永信接任少林寺管委会主任开始。这三十多年来,释永信对少林寺的改革,一直存在着争议。但是成绩还是很显著的,根据最新公开信息,少林寺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商业网络,年收入已达到10亿元人民币以上。如果少林寺是一个企业,释永信是企业CEO,而与宗教无关,这成绩还是很可观的。
有句老话说“女怕嫁错郎,男怕入错行。”叫我说,释永信就是入错了行,他本应该去做生意,不该到少林寺当和尚。因为当和尚是有很多清规戒律的。拿和尚的标准一对照,他问题就多了。
不说别的,就说“比丘戒”吧,查了查有250条之多。这就像中小学生的“守则”“行为规范”,但它比守则规范具体多了。就说说比丘戒中的“波罗夷”(Pārājika),一共四条,所谓波罗夷,是佛教戒律中最严重的根本罪,属于六聚罪之首。其梵语意思为“他胜”或“极恶”,指犯戒者因恶法胜于善法而被永久逐出僧团。该罪涉及杀、盗、淫、大妄语四重禁戒(四波罗夷),违犯任一即丧失比丘身份,并被喻为“断首不可复生”。
第一波罗夷:淫戒(行淫法),“若比丘行淫法,乃至共畜生,得波罗夷,不共住。”就是说,有任何形式的性行为(人道、非人道、同性、异性、畜生)都不行。
第二波罗夷:盗戒(不与取),“若比丘盗心取人五钱以上,得波罗夷。”就是说,盗取价值超过“五钱”(古印度货币,约相当于现代重大财物)就有罪。包括偷盗、诈骗、侵占,非法占有三宝物(寺庙财物),伪造契约、贪污供养。
第三波罗夷:杀人戒(断人命),“若比丘故自手断人命,得波罗夷。”就是说,直接杀害(刀杀、毒杀、窒息等),间接杀害(教唆自杀、提供凶器)就是罪过,包括堕胎(胎儿成形后)。
第四波罗夷:大妄语戒(妄称证圣果),“若比丘实无圣德,自言得圣法,得波罗夷。”妄称证得“四果四向”(指比丘修行的等次,从凡夫到阿罗汉的最高境界),包括自称有神通,伪造禅定境界。
对照通告,释永信“挪用侵占项目资金寺院资产;严重违反佛教戒律,长期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并育有私生子。”可见,释永信犯了比丘戒中 “波罗夷” 的第一和第二戒条。其他罪过不说,单就这两条,释永信就应被逐出佛门,侵占资金资产一旦落实,他就难逃法律刑责。看来和尚也不是那么好当的,你要谨记教义,不忘初心,还要遵章守纪才行。不然的话,你懂得!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