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是中秋节,中午象征性地吃了一块月饼,没觉得好吃,月饼落肚,食欲全无,午饭反而吃不进了。我就奇怪了,老祖宗发明的月饼为啥这么难吃?据说月饼的诞生可追溯到商周时期,大家认为“太师饼“是月饼的雏形,由太师闻仲发明。 到了汉代,张骞出使西域引入胡桃仁,形成了“胡饼”。唐玄宗时期已有中秋节食用胡饼的记载,宋朝吴自牧的《梦梁录》首次出现“月饼”的名称,苏东坡诗句有“小饼如嚼月”的描述。到了明代,《西湖游览志余》中明确记载了中秋节互赠月饼的习俗,并且赋予月饼以象征团圆的意义。
记得小时候,每到中秋节月饼供应是凭票购买的,有的地方是用“副食品票”指定几号票是购买月饼的,有的地方干脆印发“月饼票”。北方比如河南,一般是一个号定量供应两块大月饼,品种单一,有拳头大小,硬梆梆的,里边的馅也很单调,有些青红丝和冰糖,一嚼咯玆咯兹响,没觉得好吃。
那时候,不只是月饼供应要票,差不多所有的东西都要票。粮食要粮票,油要油票,衣服要布票,糖要糖票,肉要肉票,豆腐也要票。如果有啥东西不要票,一定会被抢购一空。有些地方很奇葩,连屎尿都要票,还有人发明了“觉悟票”,就是生孩子都要有“生育票”,我们把“计划”玩到了极致,这在世界上绝对是“遥遥领先”,我们自认第二,没人敢说第一。
好在,这些都过去了,但愿龙城飞将在,不教胡马度阴山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