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的不好吃


前些天,马未都在短视频里说,西湖醋鱼不好吃。结果网上一片哗然,杭州的网民大为不满,有人说他一句话惹怒了杭州城。这确实像我们中国互联网的舆论特点,不论是非对错,只讲立场。

我到杭州去楼外楼吃过西湖醋鱼,说实话,真的不好吃。我吃的是用桂鱼做的,不存在鱼腥味的问题,但是吃在嘴里,一股直酸的味道,用马未都的话说根本吃不出鱼的鲜香来。我觉得没有苏州的松鼠桂鱼好吃,也不如河南的鲤鱼焙面好吃。“盛名之下其实难副”,虽说众口难调,但是好不好吃,还是要多数人认可才是。

记得有句名言:“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,就必须亲口尝一尝。”我到一个地方喜欢去品尝当地的名吃。去西安,人家说羊肉泡馍很有名,在回民街我特意要了一碗羊肉泡馍,我没觉得好吃。有人说你要吃正宗的泡馍就去“老孙家”,我去了,价钱比回民街的贵,但是味道也好不到哪里去。去开封,那是一定要吃灌汤包的,第一次吃,去了“开封第一楼”,味道还可以。打车时出租车司机说,“曹家小笼包比第一楼的好。”第二次我们就去了“曹家”,可能是味觉迟钝,我没吃出区别。有人又推荐了“黄家小笼包”,我们再次光临“黄家”,结果还是没有吃出区别,我觉得三家味道都差不多。

记得有一年去台湾,我查了资料,说台北有一个“阿宗面线”的小吃很有名。到台北的第二天,我们就去了西门町,排了好长时间的队才买到面线,他们不提供座位,大家就站在街边或蹲在街边吃。所谓面线,就是福建米面,上面淋着海鲜、猪肉、菇类等浇头。没觉得好吃,我勉强吃完,老伴吃了一半就不吃了。很失望,徒有虚名。台湾还有一个很有名的小吃叫“阿婆茶叶蛋”,就在台湾日月潭玄光寺码头的阶梯旁,老太太卖的茶叶蛋,被誉为“全台湾最好吃的日月潭茶叶蛋”。我们去了也是排队买了两个茶蛋,吃了以后,也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的,就是茶蛋的味道,我不知道她的茶蛋为什么会这么火。

有一年去哈尔滨,我们专门跑到中央大街排队买马迭尔冰棍, 吃完了也没吃出什么特别的味道来,只是感觉他们冰棍卖得好贵。不甘心,我们又去了趟马迭尔西餐厅,记不得都点了哪些菜品,还是一样也没吃出什么特别的味道来,感觉只是多花了一些钱,不过可以吹吹牛说“我们去过马迭尔”。其实,作为普通人,很多时候只是吃了个“名气”。

最初来苏州,我们专门到观前街的得月楼品尝苏帮名菜“松鼠桂鱼”,结果有些失望,我们吃的松鼠桂鱼,并非如宣传所说“形如松鼠,色泽金黄,外脆里嫩,甜中带咸,鲜香可口。”我们吃的这条鱼外不脆里也不嫩,凭我的经验,这条鱼不是现炸的,是事先过好油放了一阵子,等我们点了菜后,再回锅过一下油,然后浇汁端上来的。后来,我们又去松鹤楼吃了一回松鼠桂鱼,同样也不像他们宣传的那样“选太湖鳜鱼去骨改刀,热油浇淋后自然弓成龙门之姿,淋上熬制七小时的糖醋汁,形如松鼠,声如蝉鸣。”松鹤楼的松鼠桂鱼与得月楼的难分伯仲,水平相当,感觉番茄酱的味道挺浓的。我怀疑是徒弟们做的,而且还是学得不怎么样的徒弟做的。后来,我们在李公堤的得月楼吃过松鼠桂鱼,这次感觉比那两次都要好,再后来,我们在一些不怎么出名的餐馆吃过松鼠桂鱼,我觉得比在名店吃的都要好,而且比他们的便宜。

为什么我们总是吃不到我们理想中的东西呢?当然原因很多,我觉得首先是个人口味的问题。合自己口味,就觉得好吃,否则就不好吃,这里边不涉及是非对错。有一年一伙朋友来苏州玩,我在得月楼请他们吃饭,我不太喜欢苏帮菜偏甜,就随口表示歉意说菜不怎么好吃,不曾想大家异口同声地说“好吃呀”,一时让我无言以对。你觉得不好吃的,别人未必,好不好吃,全在主观感受。

俗话说,江山易改,秉性难移。一个人的口味是从小爹妈给养出来的,是由周围的环境潜移默化影响形成的。饮食习惯有地域差别,南方人喜吃米饭,北方人喜吃面食,一方水土养一方人。我曾纳闷,“北京豆汁”一股馊味,有什么好喝的?到现在我也不理解“臭鳜鱼”为什么一定要让它变臭了再吃?网上有个段子说,中国人去外国旅游,到中餐馆吃饭,提意见说你们做的根本没有中国餐的那个味,人家说,你们是地沟油吃多了,我们这没有地沟油,做不出来你们那个地沟油的味。

吃的不对味,还有一个重要原因,也是大家不太爱听的,一个普通人身轻言微,餐馆尤其是店大欺客的店,根本就没把你当回事,偷工减料,简化制作流程,敷衍应付你,比如用冻鱼代替鲜鱼,用死鱼代替活鱼,用预制或半成品代替现宰杀现过油,做出来的成品质量差的绝不是一点点。你想,你吃的“黑窝窝头”能吃出慈禧吃出的味道吗?你吃的“水煮白菜”,可能真是水煮白菜,能和国宴上的“水煮白菜”相比吗?

所以说,普通人吃的不如意是十有八九,能吃到好吃的那才是凤毛麟角的稀罕事。

Post a Comment

后一页 前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