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为96个坑了55万


偶尔查阅资料,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:1957年的反右运动,一下子整出了55万的右派分子,后来陆续平反,一下子又平了54万之多,最终只有96人未平反(中央级5人,地方91人)。

结论是:反击右派进攻是必要的,但扩大化错误严重。

我不太明白这个结论是如何推导出来的。所谓平反,就是对过去的冤假错案以及不准确的认识评价做出正确的修改,以还历史一个真实的面目,还当事人一个公正的评价。把误判的冤案或做错的政治结论纠正过来。换言之,右派被平反就是说把他们划为右派不对,他们不是右派,而没有平反的右派只有96人,也就是说真正的右派只有96人。那么,为了区区96个右派,竟然抓了55万人来陪罪,这个“扩大化”也太大了吧。

下列是五个未平反的中央级的真右派获得右派的主要言论:

1、章伯钧(1895-1969),安徽桐城人,中国政治活动家,爱国民主人士,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,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,政务院政务委员,中国民主同盟副主席,农工民主党主席,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长,《光明日报》社社长。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,第一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,第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,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。

1957年5月22日,章伯钧在中共中央统战部座谈会上提出:“现在工业方面有许多设计院,可是政治上的许多设施,就没有一个设计院。我看政协、人大、民主党派、人民团体,应该是政治上的四个设计院。一些政治上的基本建设要事先交由他们讨论。”他进一步批评国务院会议形式化,认为政策制定应更广泛征求民主党派意见,而非仅让与会者“表示意见”。

2、罗隆基(1896-1965),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人。中国民主同盟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,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和政治活动家。

罗隆基在1957年5月22日的座谈会上建议: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一个委员会,这个委员会不但要检查过去的‘三反’‘五反’‘肃反’运动中的失误偏差,还要公开鼓励大家有什么冤枉委屈都来申诉。”

3、彭文应(1904-1962),江西安福人。13岁时考入清华学校。在清华求学期间,担任过《清华周刊》总编、学生评议部长,参加五四运动。1925年毕业后,以公费赴美国留学,在美国威士康辛大学攻读政治系,获学士学位。后又至哥伦比亚大学深造,获政治硕士学位。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,曾担任哥伦比亚留美中国学生会会长,组织中国学生发表声明,写文章,抗议日本侵华,呼吁国人团结抗日。

彭文应在1957年的发言中提出:“学习苏联不一定好,学习美国不一定坏。”他主张通过民主制度制止官僚主义,并指出:“社会主义社会中,官多了,官僚主义也多了。如何制止官僚主义?只有民主!”

4、储安平(1909-1966?),江苏宜兴人。1932年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。次年任南京《中央日报》副刊编辑。1936年赴英国伦敦大学从事研究工作。1938年回国,历任重庆《中央日报》撰述编辑、复旦大学教授、中央政治学校研究员、《力报》主笔、《中国晨报》主笔。1944年在重庆创办《客观》周刊。1946年在上海创办《观察》周刊。1949年后,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专员、新华书店总店副总经理等职。1954年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兼宣传部副部长。1957年任《光明日报》总编辑。

储安平在1957年6月1日的统战部座谈会上发言:“这几年党群关系不好,关键在‘党天下’这个思想问题上。”他批评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后形成“一党天下”的局面,导致宗派主义盛行,并呼吁改变这种现状。

5、陈仁炳(1909-1990),湖北武昌人,基督教人士陈崇桂之子。历史学教授。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上海市政协副秘书长,民盟中央委员,民盟上海市支部第一、二届委员,民盟上海市委员会第三届市委委员、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,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。

陈仁炳在1958年的发言中提出:“反对乡原态度,提倡贾谊精神。”他主张对历史问题(如政策失误、浪费等)进行反思和清算,并引用汉代贾谊的例子强调:“我不敢说一定有叫人痛哭流涕的事情,但是至少,令我们长太息的事情恐怕实在太多了。”他进一步提出:“只要我们的动机正确,为了党和祖国的前途,而不是为了算账而算账,那为什么不好算呢?”

恕我迟钝,他们说的话有问题吗?我无法推理出他们的右派立场,逻辑学我没学好,求教于大家了。

Post a Comment

后一页 前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