沧浪歌(屈原与渔夫)


汨罗江畔,暮色苍茫。

屈原披散着长发,踉踉跄跄地走在江边。他的衣袍早已被荆棘划破,露出里面瘦骨嶙峋的身躯。远处,楚国的都城郢都已经陷落,秦军的铁蹄踏碎了故国的山河。

“举世皆浊我独清,众人皆醉我独醒……”屈原喃喃自语,声音沙哑而凄凉。他想起那些谗言陷害他的小人,想起昏庸无道的楚王,想起自己满腔的报国之心却无处施展。泪水模糊了他的视线,他踉跄着向前走去,脚下的碎石滚落江中,激起一圈圈涟漪。

忽然,一阵悠扬的渔歌传来:

“沧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我缨;

沧浪之水浊兮,可以濯我足。”

屈原循声望去,只见江心漂着一叶扁舟,舟上坐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渔夫。老渔夫手持竹篙,正悠然自得地唱着歌。

“老人家!”屈原喊道,“可否载我一程?”

老渔夫将船划到岸边,上下打量着屈原:“这位先生,为何如此狼狈?

屈原苦笑:“我乃楚国三闾大夫屈原,因奸佞当道,被放逐至此。”

老渔夫闻言,眼中闪过一丝异样的光芒:“原来是屈大夫。老朽常听人说,屈大夫忠君爱国,为何落得如此下场?”

屈原长叹一声:“举世皆浊我独清,众人皆醉我独醒。我欲报国,却无处施展;欲谏君王,却遭谗言陷害。如今国破家亡,我……”他说不下去了,泪水夺眶而出。

老渔夫沉默片刻,忽然问道:“屈大夫可知道这沧浪之水的道理?”

屈原一愣:“愿闻其详。”

“这江水,清时可濯缨,浊时可濯足。”老渔夫缓缓说道,“世事也是如此,清浊自有其时。屈大夫何必执着于清浊之分?”

屈原摇头:“老人家此言差矣。君子处世,当以清白自持。若随波逐流,与那些奸佞小人何异?”

老渔夫笑了:“屈大夫可知,这江中的鱼儿,清时游于清水,浊时游于浊水,却从不因此烦恼。它们顺应自然,活得自在。”

“可我是人,不是鱼!”屈原激动地说,“人之所以为人,正是因为有所坚持,有所不为!”

老渔夫收起笑容,正色道:“屈大夫的坚持,老朽敬佩。但你可曾想过,你的坚持,除了让自己痛苦,还能改变什么?”

屈原一时语塞。他望着滚滚江水,想起自己这些年的遭遇,想起楚国的覆灭,心中愈发悲凉。

“屈大夫,”老渔夫的声音忽然变得飘渺,“你可知道,这世间万物,皆有定数。楚国气数已尽,非你一人之力可以挽回。与其执着于无法改变的事,不如放下执念,随遇而安。”

屈原猛然抬头,却发现老渔夫的身影渐渐模糊,仿佛与江上的雾气融为一体。他揉了揉眼睛,再看时,江面上空空如也,哪里还有什么渔夫和扁舟?

“老人家?”屈原喊道,声音在空旷的江面上回荡。

只有江水依旧流淌,发出哗哗的声响。屈原呆立良久,忽然明白了什么。他跪在江边,对着江水深深一拜:“多谢指点。”

然而,当他站起身时,眼中的迷茫却更深了。他知道老渔夫说得对,但他更清楚,自己永远无法做到随波逐流。他的骨子里流淌着楚国的血脉,他的心中燃烧着报国的火焰,这些,都是他无法割舍的。

夜色渐深,江面上泛起粼粼波光。屈原站在江边,望着水中自己的倒影。那个曾经意气风发的三闾大夫,如今已是形销骨立。他忽然笑了,笑声中带着决绝。

“举世皆浊我独清,众人皆醉我独醒……”他低声吟诵着,一步步走向江心。

江水渐渐漫过他的脚踝、膝盖、腰际……冰冷的水流包裹着他的身体,他却感觉不到寒冷。他的脑海中浮现出楚国的山河,浮现出那些他深爱的人们,浮现出老渔夫慈祥的面容。

“沧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我缨;

沧浪之水浊兮,可以濯我足。”

屈原轻声哼唱着,任由江水将他吞没。在生命的最后一刻,他仿佛看到老渔夫站在云端,向他微笑。

第二天清晨,渔夫们在江边发现了屈原的遗体。他的手中紧紧握着一块玉佩,那是楚王赐予他的信物。渔夫们将他的遗体打捞上来,安葬在江边的高地上。

从此以后,每年五月初五,汨罗江上都会飘起粽子的香气。人们划着龙舟,唱着古老的渔歌,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。而那首《沧浪歌》,也随着屈原的故事,流传千古。

多年后,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来到屈原墓前。他正是当年的老渔夫,他望着墓碑,轻声叹道:“屈大夫,你终究还是选择了自己的路。不过,正是你的选择,让后人记住了什么是气节,什么是坚持。”

江风拂过,带来阵阵粽香。老渔夫的身影渐渐消散在晨雾中,只留下一声悠长的叹息,回荡在汨罗江畔。


沧浪歌
古辞

沧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我缨;
沧浪之水浊兮,可以濯我足 。

【译文】
水清的时候可以用来洗帽缨;
水浊的时候就可以用来洗脚。

【故事】
《沧浪歌》是先秦古歌谣,是中国古代春秋时期楚国广为传唱的一首歌曲。《楚辞·渔父》中记载有屈原投江前渔夫唱《沧浪歌》的这段故事。

Post a Comment

后一页 前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