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些时候,简中媒体上连篇累牍地报道“美国蛋荒”。《百度百科》说:“2025年,随着禽流感疫情加剧,美国鸡蛋短缺导致的蛋价飙升愈演愈烈。数据显示,过去一年内美国蛋价已上涨了36.8%,2025年1月份鸡蛋价格环比上涨15.2%,创下2015年6月以来最大涨幅。美国分析师称,鸡蛋批发价格已‘远远超过’历史高点。”据说美国Costco超市的普通鸡蛋24枚8.65美元,合每枚0.36美元,换算成人民币大约2.6元一枚。当然还有价更高的,说是12枚10美元,每枚合0.83美元,换算成人民币合6元一枚,还有更离谱的说法,说是一枚鸡蛋卖13美元,毒枭都转行走私鸡蛋了。这种说法,我有点不太相信。
不管怎么说,就是美国面临“蛋荒”,问题很严重。《环球网》刊文“四处求蛋美国蛋荒有多严重”,《上观新闻》载文“鸡蛋荒美国慌”,《新华网》发文“美国闹蛋荒民众怨声多”,《新京报》文章“美国蛋荒变数犹存”,《北京日报》评论“美国蛋荒无人勤王”,《新浪财经》撰文“美国蛋荒有多严重”,《网易》报道“蛋价飙升!美国毒贩转行鸡蛋走私,背后真相惊人”……这样的文章太多了,更有人在网上调侃:“女朋友答应求婚,是因为我有一箱鸡蛋。”“今年不送礼,送礼只送大鸡蛋。”“桃花流水三千尺,不及汪伦送我蛋。”我看这里边没有多少关心的成分,倒是有点幸灾乐祸的感觉。
本来鸡蛋价格涨落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,就因为它发生在美国,这才引起了我们特别的关注。实际上,这算不上什么大问题。上了点年纪的人都会记得,当年我们这里曾经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,鸡蛋也是稀缺物,是凭票限量供应的,以至于到现在台湾人还误以为大陆人都是吃不起茶叶蛋的。这都是信息不畅通造成的误解,如今美国的“蛋荒”让我们觉得问题严重,恐怕也是信息不通畅造成的。
我们先算个账再说:
据美国经济分析局2023年数据,美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约58084美元,每个月大约是4840美元。美国Costco超市的普通鸡蛋24枚8.65美元,合每枚0.36美元。4840÷0.36≈13444,就是说美国人均每月可支配收入可以购买13444个鸡蛋,如果按最贵的每打12枚10美元计算,4840÷(10÷12)= 5808,每月可支配收入也可以购买5808个鸡蛋。
据中国国家统计局2023年数据,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39218元人民币,每个月大约是3268元人民币。中国Costco超市的无抗鲜鸡蛋30枚18.9元人民币,合每枚0.63元人民币。3268÷0.63≈5187,就是说中国人均每月可支配收入可以购买5187个鸡蛋。
两相比较,可见美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购买力还是大于我们。即使他们的鸡蛋卖的比我们贵,他们能买到的鸡蛋也比我们能买到的多。我们大可不必为美国的蛋荒操心,美国人还是比我们活得轻松些。
据《贸易经济学(trading economics)网站》报道:“2025年6月27日,美国鸡蛋价格降至2.54美元/打,比前一天下降1.44%。过去一个月,美国鸡蛋价格下跌了1.36%,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0.86%。”美国鸡蛋开始降价了,简中圈好像没有几家有反应的,大多数媒体偃旗息鼓,看来他们也像股市一样“看涨不看跌”。
有人说,这不就是鸡蛋嘛,其他东西就不一定了。其实,很多年前,人们就开始进行中美物价比较了,后来就有人说,在美国挣3000美元不如在中国拿2000元人民币过得好。是不是这样?我没去过,没有切身体验。我查了一下资料,中美物价互有高低,不少东西与我们的价格不差上下,即使有的绝对价格高于我们,但他们的收入高于我们,以商品价格与收入相比,他们的占比低于我们,由此可见,他们的生活比我们轻松。比较时,我们习惯将美元换算成人民币进行比较,比如公交车票价,美国是1-3美元,换算成人民币就是7.2-21.6元,马上感觉太贵了。要清楚美国人挣得是美元,花的也是美元。贵不贵,主要看花销占他收入的比例,占比小就不觉得贵,占比大就觉得贵。日进斗金的富豪,买辆几百万的豪车根本不算什么,但是月薪2000元的打工者,一辈子也挣不够一辆车钱,几百块钱买身衣服他都嫌贵。还有那么多月薪不到1000元甚至更低的人,他们会怎么想?
叫我说,别管美国闹不闹“蛋荒”,还是多想想我们的收入能买多少鸡蛋吧,我们不见得比人家过得好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