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家窗外有几棵树突然间开满了小花,我以为是樱花,那颜色浅浅的小花一朵朵的缀满了枝头,煞是好看。后来仔细端详,觉得又不像樱花,或许是李花,也可能是海棠?。我是“花盲”,什么樱花、李花、海棠,我傻傻的根本分不清楚。望着窗外那满树的繁华似锦,顿感满满的春的气息扑面而来,管它是什么花!
有一天再望窗外,突然发现满树的繁华都谢了,瞬间有点失落感。花开花落,只是转眼间,这太短暂了。回味回味,人生何至于不是如此!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年,那么你的春天也会转瞬即过,灿烂光彩的日子也就那么几天,当青春的落英还在空中飘零时,夏天的风雨已经骤然落下,你必须去面对生活的艰难和困惑,有人或许在艰难中崛起,有人或许在困惑中沉沦。当你还在酷暑中挣扎,肃杀的秋天悄然而至,当然有人硕果累累,当然也有人颗粒无收,无论如何,你马上就要经受寒冬的考验,情愿不情愿,已垂垂老矣,你熟悉的那些面孔将一个个地逝去,你会越来越孤独,茕茕孑立的躯体无处安放,满腹的牢骚无处诉说,唯有四壁与你为伴,只有回忆让你宽慰,或许还夹杂着些许遗憾。
此时此刻,我们这一代人,一定会想起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里那段名言:“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,不会……也不会……”我们从小就是被这段话忽悠长大的。人为啥活着?或者说人生的意义是什么?这是每一个人都会面对的问题,但是每个人的答案决不相同。余华在《活着》中有一段话:“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,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。”这和老祖宗庄子的思想倒是挺相似。这个问题我想了大半辈子也没真正弄明白,民间有句老话说“好死不如赖活着”,记得文革时期狠批过说这种说法不对,那么啥是对的?按照官宣的答案,我又觉得有点空,好像说服力不是太强,不是所有人(或者说是大多数人)都赞同。历经了七十多年的坎坎坷坷,如今我觉得余华说的在理。活着本身就是意义,无须再附加其他东西。活成“华盛顿”、“爱因斯坦”自然值得尊敬,活成“莎士比亚”、“托尔斯泰”也同样值得敬仰。大田里插秧的农民、工地上搬砖的苦力,他们同样有着可歌可泣的人生。人的最终归宿是一样的,然而精彩的情节全在“活着”的过程中,或轰轰烈烈,或平平淡淡,或大富大贵,或至贫至穷,不管怎么样,你都有自己精彩的人生,都有“活着”的深刻体验。
发表评论